|
果洛新时代喜热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点亮民族教育新征程
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处,黄河奔涌,滋养着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大地。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傲然屹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知识的光芒,为藏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持续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一、披荆斩棘,奠基教育新篇:学校的创立与变迁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但在藏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教育发展依旧面临重重困境。藏族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尽管党和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仍有许多孩子因贫困无法踏入校园。
吉美坚赞,一位心怀大爱的藏族僧人,自幼聪慧勤奋。1982 年,他在青海省民族学院预科就读后,于塔尔寺出家。此后,先后进入甘肃拉卜楞寺、青海拉加寺等著名寺院和佛学院深造,系统研读藏文化经典,构建了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相融合的知识体系。1990 年,从中国高级佛学院毕业后,面对北京多家单位的优厚待遇,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他深知,只有教育,才能让家乡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1990 年8 月,吉美坚赞在寺院宿舍里开办了两期以藏族传统文化为主的培训班。尽管条件艰苦,只有40 多名学员,但这个小小的培训班,点燃了当地教育的希望。随着学员数量的增加和两年实践的显著成效,他办学的决心更加坚定。 1994 年,吉美坚赞四处奔走,通过借款、贷款、个人募捐等方式筹集13 万元启动资金。在果洛州人民政府的批准下,12 月15 日,吉美坚赞福利学校正式成立。学校初建时,仅有10 多间校舍,条件简陋。但他优先招收当地孤儿、贫困生和智障儿童,为困境中的孩子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学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学制六年,设置了多个层次的班级。课程设置丰富多元,藏族传统文化课程占30%,承载着千年智慧;现代文化课程占40%,助力学生融入现代社会;其他语言、政治、历史课程分别占比15%、10%、5% 。这种多元课程体系,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吉美坚赞邀请志同道合的格西担任教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时代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提升民族地区整体素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2005 年,吉美坚赞向州教育局申请,将学校更名为“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占地面积3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981.08 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资源丰富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二、特色引领,点亮教育之光: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追求梦想。 (一)三语教学,搭建沟通桥梁 学校推行藏、汉、英三语教学,既传承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又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在全球化背景下,掌握多语言已成为人才必备技能。通过三语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多元文化,拓宽视野,增强竞争力。
藏语教学传承藏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汉语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熟练运用汉语交流学习;英语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专业教师授课、英语角、英语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二)因明逻辑辩论,启迪思维智慧 学校将藏传佛教因明逻辑辩论方法引入现代科目教学,这是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寺院作为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培养了众多人才。吉美坚赞深知因明逻辑辩论的价值。 因明逻辑辩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开发青少年智力,激励学生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在学校,学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半小时进行因明逻辑辩论,围绕多门课程展开讨论,通过质疑、推敲、论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课堂充满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理论实践结合,践行知行合一 作为职业学校,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开设了藏医医疗和藏药、影视、高级藏语、计算机应用、旅游英语和工艺美术等多个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藏医医疗和藏药专业的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到医院、药厂等实践基地实习,跟随专业医生学习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参与藏药炮制、制剂等实践,提升专业水平。
(四)因材施教,培育德才新人 学校坚持“先学做人,再学知识”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吉美坚赞校长以身作则,四处奔波办学扶贫,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拉卜楞寺院著名格西班字尔慈智加措、著名学者东永丹加措、色拉寺格西洛藏托美、鲁仓寺格西喜饶丹代尔为核心的教师团队,放弃优越条件,无私奉献,用言行诠释高尚师德。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将慈悲心与利他心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许多毕业生深造后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或回到母校任教,为藏区教育贡献力量。学校培养的学生德才兼备,成为藏族孩子向往的学府。
三、硕果累累,铸就教育丰碑:教育成果与社会贡献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学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生在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作品四千余篇,在地方成人高考中成绩优异。学校自编教材在藏区广泛使用,独特的教学模式通过兄弟院校参观访问、优秀教师外出讲座等方式得到推广,为藏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吉美坚赞校长凭借卓越贡献,多次获得中央、省级、州级部门颁发的荣誉,如“捐资办学先进个人”“优秀青年”“中华慈善奖”“全国第二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并入选多部大型系列丛书。这些荣誉既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高度赞扬。
(一)人才济济,服务社会发展 学校已毕业28届学生,向社会输送了3000多名具有高中、初中甚至大学文化程度的合格学员。这些学生分布在藏地教育、卫生、寺院管理等多个行业,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品德素养,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藏族地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许多毕业生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为藏区教育注入新活力;部分毕业生从事藏医医疗工作,传承藏医药文化;在寺院管理方面,毕业生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推动寺院现代化发展。
(二)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学校在传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设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让文化代代相传。2024年8月29日学校托弥颂宝札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藏族擦擦展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学校还积极开展藏文化节、传统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展示藏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倡导慈悲心与利他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三)校企联动,推动共同发展 为开发当地牦牛奶资源,帮助牧民脱贫致富,同时保障学校教育资金投入,满足牧区儿童免费就读需求,2000年10月,吉美坚赞成立了果洛州雪域珍宝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在拉加镇赛龙沟建立奶酪加工基地,以合理价格收购牛奶,解决了当地100多牧户的牛奶销售问题,增加了牧民收入。
公司注重提升生产技术,聘请国外奶酪专家传授技术,生产出“雪域珍宝”牌牦牛奶酪,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等地,提升了果洛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2014年,公司投资扩建牦牛奶粉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助力脱贫致富。
(四)创办女校,促进教育公平 “女童教育是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教育是人类的根本教育,为了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必须要重视女童教育。”吉美坚赞深刻认识到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建校初期为了尊重寺院的安夏佛事无法招收女生,学校规模稍有扩大后,他便积极寻求资助,决心建立女校。
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2年9月开始筹备建设拉加草原女子学校,2005 年10 月15 日正式开学。这是全藏区首所女子学校,实行民办公助寄宿制,开设9个年级,13个教学班。学校拥有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采用藏、汉、英三语教学。
拉加草原女子学校吸引了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女孩前来求学。许多学生毕业后考入内地重点中学和大学,部分回到家乡,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女校的成立,为藏区女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性别平等与教育公平。
四、展望未来,续写教育华章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在过去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学校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2024 年7 月,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果洛地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原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改制为果洛新时代喜热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明确发展战略,适应市场需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特色教育,优化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企业、高校的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就业机会。同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人才,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藏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道路,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果洛新时代喜热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
瞧那日照金山,日光为皑皑白雪披上金缕,熠熠生辉。这正如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时代浪潮下开拓创新,用知识的光辉为学生点亮理想,让我们对其发展满怀期待,愿它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步入新时代,它化作教育的希望之门,引领莘莘学子踏入知识的殿堂。门面上的传统元素,是民族文化的生动注脚,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内核,激励着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开拓创新思维。站在时代的新起点,这扇门宛如希望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助力他们茁壮成长。我们满怀信心,期待它见证学校教育事业迈向辉煌新征程,开启璀璨新篇章。 |





















